《蝉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,突出其“高难饱”“恨费声”的遭遇和处境,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。后四句由蝉及己,想到自己官职低微,漂泊不定,田园荒芜,举家清贫,真是感慨良多。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,寄托身世之慨,既写怀才不遇、穷困潦倒的境况,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。全诗采用人、蝉对照的写法,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,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,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,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。
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,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,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。李商隐初依牛党,后改投李党,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,备受排挤,一生困顿不得志。《蝉》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(848)秋,当时诗人仕途不顺,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,但遭到拒绝。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,行至夔峡,有感于自己如“梗泛”的漂泊生活,写下了这首诗。
——李白《下途归石门旧居》
——秦观《如梦令·莺嘴啄花红溜》
——邵亨贞《至日有寄南金兄奉寄》
——杨基《菩萨蛮·水晶帘外娟娟月》
——朱彝尊《鸳鸯湖棹歌·其六十三》
——子兰《秋日思旧山》
——李白《秦女休行》
——孔平仲《禾熟》
——王驾《社日》
——陶元藻《采桑子·桐庐舟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