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春》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慨叹国事的悲愤诗。写于北宋建炎年间,当时诗人逃难至湖南邵阳。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,致使金兵不断南侵。国势日衰。颔联举汴京沦陷、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,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,既痛心疾首,也隐含讽刺。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,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,感人肺腑。尾联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,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。《伤春》全诗语句明净,音调响亮,用典贴切,形象生动。
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兵大举过江,攻下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十二月,入临安(今浙江杭州)。第二年又攻破明州,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。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,居紫阳山,对着明媚春光,深感国势危急,伤时感事。作者便以《伤春》为题,写下了《伤春》这首诗。
——左思《咏史八首·其三》
——王令《读老杜诗集》
——陈子昂《白帝城怀古》
——陶渊明《饮酒二十首·其三》
——杜甫《前出塞九首·其九》
——杜甫《梦李白二首·其二》
——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
——李白《赠从兄襄阳少府皓》
——魏徵《述怀》
——杜甫《夏夜叹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