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亭度雁赋

陈叔宝 〔南北朝〕 陈叔宝

春望山楹,石暖苔生。云随竹动,月共水明。暂消摇于夕径,听霜鸿之度声。

度声已凄切,犹含关塞鸣。从风兮前倡融,带暗兮后群惊。帛久兮书字灭,芦束兮断衔轻。行杂响时乱,响杂行时散。

已定空闺愁,还长倡楼叹。空闺倡楼本寂寂,况此寒夜褰珠幔。心悲调管曲未成,手抚弦,聊一弹。一弹管,且陈歌,翻使怨情多。

复制 复制
朗读 朗读
目录
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

作品简介

《夜亭度雁赋》是南北朝时期政治家陈叔宝创作的一篇赋,此赋先写写作者自己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漫步小径而闻雁声,再具体地描绘雁群飞过夜空的情景,最后写鸿雁对人们产生的影响。全赋貌为体物,实为抒情,既具“体物而浏亮”的赋体功能,又具“缘情而绮靡”的诗歌功能。

译文注释

译文

逐句翻译

春望山楹(1),石暖苔生。云随竹动,月共水明。暂消摇于夕径,听霜鸿(3)度声(4)

春天,望着山亭,风和日暖,青苔丛生。向晚,随着修竹摇曳,浮云似在飘动,月光、水光,相映生辉。深秋之夜,暂且优游于曲幽小径,谛听鸿雁飞越的声音。

度声已凄切,犹含关塞鸣(5)。从风兮前倡融(6),带暗兮后群惊。帛久兮书字灭(7)芦束兮断衔轻(8)。行杂响时乱,响杂行时散。

这声音凄厉而真切,好像含裹着关塞之地的鸣响。头雁驾着秋风在前面飞行,当它将雁队引导进月光不到的地方时,后面雁群中发出阵阵惊叫。帛书久了,上面的字迹已难以辨认,真担心新捎之束书因了秋雁的惊叫而“断衔”,轻轻飘失。雁阵失序,呜叫声也显得纷杂,从杂响中可以想见雁行的散乱。

已定空闺愁,还长倡楼(9)叹。空闺倡楼(9)本寂寂,况此寒夜(10)珠幔(11)。心悲调管曲未成,手抚弦,聊一弹。一弹管,且陈歌,(12)使怨情多。

独守空闺的人,刚刚平静下一腔愁绪,然而,倡楼中的叹息声还是久久不息。空闺、倡楼原本就是寂寥难奈的所在,更何况在这秋风掀卷帘幕的漫漫长夜呢!为了排遗悲怀而调管奏曲,但竟不能终曲,只能手抚琴弦,胡乱弹拨而已。弹着管弦,且自吟唱,不想这样一来反而惹得怨情更多,难以自已。

注释

(1)山楹:当指前山如柱形状。楹,厅堂的前柱。

(2)消遥:即“逍遥”,安闲自得貌。

(3)霜鸿:秋鸿。

(4)度声:指秋雁结阵飞过时的声音。

(5)犹含关塞鸣:谓秋雁飞至南方时的叫声中尚且留有北方关塞之声。

(6)前倡融:指前飞之雁的呜叫声和谐一致。倡,唱。

(7)帛久兮书字灭:本句典出《汉书·苏建传》附《苏武传》。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不屈,被徙居北海上放牧羝羊。后匈奴与汉和亲,汉求苏武,苏武属吏常惠教汉使者诈称武帝在上林苑得北来雁,雁足系有帛书,言苏武在某泽中。苏武因此获救归汉。后以“雁帛”喻书信。本句谓雁帛上的字迹都因为飞久而被磨灭了。

(8)芦束兮断衔轻:捆在一起的芦草因飞久而衔断故轻。本句用“衔芦”典,据说大雁常口衔芦草以自卫。

(9)倡楼:妓女居住的地方。

(10)褰:揭起。

(11)珠幔:珠饰的帐幕。

(12)翻:反而。

创作背景

《夜亭度雁赋》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某个清冷秋夜,作者想起了春天。想到春夜连石头都是暖洋洋的,绿苔是清新的;春风夜吹,停云似随着竹叶翩翩起舞了,水月互相映照,让人不清何处为春月之明,何处为春水之清了。至此,作者心情愉快多了。于是随意行走于秋夜小径,往听秋雁南飞之声,触景生情之下便创作了此赋。

拼音版

tíngyàn

chūnwàngshānyíngshínuǎntáishēngyúnsuízhúdòngyuègòngshuǐmíngzànxiāoyáojìngtīngshuānghóng鸿zhīshēng

shēngqièyóuhánguānsàimíngcóngfēngqiánchàngróngdàiànhòuqúnjīngjiǔshūmièshùduànxiánqīngxíngxiǎngshíluànxiǎngxíngshísàn

dìngkōngguīchóuhuánchángchànglóutànkōngguīchànglóuběnkuànghánqiānzhūmànxīnbēitiáoguǎnwèichéngshǒuxiánliáotántánguǎnqiěchénfānshǐ使yuànqíngduō

作者简介

陈叔宝

陈叔宝

南陈末代皇帝

陈叔宝(553—604),字元秀,小字黄奴,即陈后主。南朝陈皇帝。公元582—589年在位。在位时大建宫室,生活奢侈,日与妃嫔、文臣游宴,制作艳词。隋兵南下时,恃长江天险,不以为意。祯明三年(589)隋兵入建康(今江苏南京),被俘,后在洛阳病死,追封长城县公。明人辑有《陈后主集》。

参考资料

热门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