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高》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(767)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,前四句写景,述登高见闻,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,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。首联为局部近景,颔联为整体远景。后四句抒情,写登高所感,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,抒发了穷困潦倒、年老多病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。颈联自伤身世,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、象征、暗示之意揭出;尾联再作申述,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。此诗语言精练,通篇对偶,一二句尚有句中对,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。
《登高》此诗作于公元767年(唐代宗大历二年)秋天,杜甫时在夔州。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。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登高临眺,萧瑟的秋江景色,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,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。于是,就有了这首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。
——晏殊《示张寺丞王校勘》
——龚自珍《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》
——元好问《羊肠坂》
——谢朓《和江丞北戍琅邪城》
——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
——张贲《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》
——钱起《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长史兼觐省》
——孟郊《列仙文·金母飞空歌》
——佚名《增广贤文(二)》
——佚名《增广贤文(三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