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明》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,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,首联是“桃李欢笑”对“坟墓生愁”;颔联是“动物蛰伏”对“草木生长”;颈联是“无耻的乞食人”对比“忠贞的隐士”,对比鲜明,引发人的思考;尾联诗人抒发感慨,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,最后都是黄土盖身。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,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,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。
黄庭坚的《清明》作于北宋末年的“元祐党争”时期(1086年—1094年),因王安石变法时,强力推行新政措施,一意孤行,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“新派”和反对新政的“旧派”。旧派也被称为“元祐党人”,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、司马光等人。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,也略受牵连。
——晏几道《临江仙·梦后楼台高锁》
——陆游《秋思》
——谢灵运《岁暮》
——李白《嘲王历阳不肯饮酒》
——李商隐《无题·相见时难别亦难》
——无名氏《拔蒲二首》
——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
——李白《流夜郎赠辛判官》
——邵雍《冬至吟》
——陈著《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·其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