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儋耳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,此诗首联写雷雨后的黄昏作者独自登高,凭栏远望;颔联写登高所见,既是写眼前实景,又是象征时局;颈联记双喜临门;尾联写以后的打算。全诗既表现出对朝政更新的希望和欢快,又流露了年事已衰、万念俱灰的感伤。前三联颇有清雄之气。
《儋耳》此诗作于北宋元符三年(1100年)。元祐八年(1093年)宋哲宗亲政,重新起用新党。绍圣元年(1094年),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(州治在今广东惠阳),绍圣四年(1097年)再贬儋耳。元符三年(1100年)正月宋哲宗去世,宋徽宗继位,宋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处理军国大事,政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。原来被贬的元祐党人,已死的追复原官,未死的都迁回内郡居住。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于五月内迁廉州(州治在今广西合浦),《儋耳》诗即作于此时。
——陆游《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》
——李商隐《忆住一师》
——韩愈《闻梨花发赠刘师命》
——黄庭坚《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》
——佚名《回车驾言迈》
——黄庭坚《跋子瞻和陶诗》
——韦庄《与东吴生相遇》
——苏轼《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》
——丘逢甲《韩江有感》
——丘逢甲《韩江有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