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宵注眼看不见,更许萤火争清寒。

出处出自宋代苏轼的《中秋见月和子由

释义今晚月光很强,星光显得更加微弱,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。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?

目录
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

中秋见月和子由

苏轼 〔宋代〕 苏轼

明月未出群山高,瑞光万丈生白毫。

一杯未尽银阙涌,乱云脱坏如崩涛。

谁为天公洗眸子,应费明河千斛水。

遂令冷看世间人,照我湛然心不起。

西南火星如弹丸,角尾奕奕苍龙蟠。

今宵注眼看不见,更许萤火争清寒。

何人舣舟临古汴,千灯夜作鱼龙变。

曲折无心逐浪花,低昂赴节随歌板。

青荧灭没转山前,浪飐风回岂复坚。

明月易低人易散,归来呼酒更重看。

堂前月色愈清好,咽咽寒螀鸣露草。

卷帘推户寂无人,窗下咿哑惟楚老。

南都从事莫羞贫,对月题诗有几人?

明朝人事随日出,怳然一梦瑶台客。

作品简介

《中秋见月和子由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。开篇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,瑞光生白毫,银阙涌苍穹,云散如崩涛,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。接下去写星宿、水灯、寒螀、露草等,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,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。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,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。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,突出手足之深情。全篇单行直贯而下,想象奇丽,比喻新警,诗句流丽婉转,唱叹有致,令人吟诵不已。

创作背景

《中秋见月和子由》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(1078)八月十六日,当时苏轼在徐州任上,而弟弟苏辙在南京留守签判任上。前一年中秋,兄弟二人在徐州同赏月,苏轼在《阳关曲·中秋月》中就已感叹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。一年之后,兄弟二人天各一方,而苏轼自己又憔悴病卧,心情哀伤。苏辙写了《中秋见月寄子瞻》寄给苏轼,其中流露出“南都从事老更贫,羞见青天月照人”的感慨,苏轼就写了这首和诗来宽慰他。

作者简介

苏轼

苏轼(诗神)

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
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进士。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,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,贬黄州。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颖州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贬谪惠州、儋州。多惠政。卒谥文忠。学识渊博,喜奖励后进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其文纵横恣肆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。 又工书画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热门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