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出自宋代陈文龙的《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》
释义我深信作为俘虏必无生路,壮烈的英雄决不能树起可耻的降旗。
《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》是宋代陈文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主要描写元兵大军压境,兴化军守军力量单薄,诗人独守孤城,局势艰危,之后诗人被俘也不投降。该诗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坚强不屈之志。此诗化用典故,自然贴切,增加全诗的启承、顿挫之美,全诗大气磅礴,感情郁勃。
陈文龙是咸淳四年(1268年)的状元,官至参知政事(副宰相),因反对贾似道误国而遭贬。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军入临安,虏宋全太后、帝㬎等北归。宋陆秀夫、张世杰、陈宜中等于温州奉益王赵昰(时年九岁)为天下兵马都元帅、广王昺(时年六岁)副之。五月,益王在福州即位,改元景炎,是为端宗。陈文龙复任参知政事,守兴化军。元军大举攻城,力屈被俘,即日绝食,卒于杭州。《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》这首诗,作于被押赴杭州的途中。
——杨徽之《寒食寄郑起侍郎》
——李白《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》
——温庭筠《拂舞词》
——骆宾王《送别》
——文天祥《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》
——高濂《豆叶黄·菜花》
——顾太清《高山流水·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》
——方岳《水调歌头·平山堂用东坡韵》
——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——李商隐《樱桃花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