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懔(502—565),北周人,原籍南阳涅阳,八世后,子孙移居江陵,字元懔。少聪敏好学,乡里号为“童子学士”。
崔鸿(478—525),字彦鸾,东清河郡鄃县(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)人。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、史学家,长广太守崔灵延之孙,梁郡太守崔敬友之子。
刘昶(436—497),南朝宋宗室。彭城人,字休道。文帝第九子。封义阳王。前废帝即位,为徐州刺史。废帝疑其有异志,欲讨。昶乃携爱妾一人与数十骑北奔魏。为驸马都尉。封丹阳王。每陈本国事故,语及征伐,则敛容涕泗。魏孝文帝拜为大将军。卒谥明。
刘骏(430—464),字休龙,小字道民。南朝宋文帝第三子。初封武陵王,历任湘、雍、徐等州刺史,都督诸州军事。文帝元嘉二十八年,率军镇压江汉蛮民起义。后文帝为太子刘劭所杀,率兵进讨,至新亭即位称帝,杀刘劭。在位期间,剪除宗室,重用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、巢尚之、戴明宝,使专朝政。推行土断,并限制占山封水,抑制大族,加强君权,在位十一年。庙号世祖。
刘孝先(生卒年不详)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子、刘孝绰第七弟。善五言诗,工画。初为武陵王法曹、主簿,王迁益州,随府转安西记室。承圣中,与兄孝胜俱随武陵王纪军东出峡口,兵败,至江陵,元帝以为黄门侍郎,迁侍中。兄弟并善五言诗,见重于世。文集值乱,不具存。今存诗六首,见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。
沈庆之(386—465),字弘先,吴兴武康(今浙江省德清县)人。南朝宋时期名将。
顾野王(519—581),南朝梁、陈间官员、文字训诂学家、史学家。字希冯,原名体伦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、陈国子博士、黄门侍郎、光禄大夫,博通经史,擅长丹青,著《玉篇》。
颜之推(531—591),字介,生于江陵(今湖北省江陵县),祖籍琅邪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,中国古代文学家、教育家。
吴迈远(?—474),曾被宋明帝刘召见,但未获赏识。宋末,桂阳王刘休范背叛朝廷。他曾为休范起草檄文,宋元徽二年。坐桂阳之乱诛死。代表作品有《长相思》、《长别离》等。